这使得中加基金的权益规模不到20亿只有总规模的五十分之一
管理规模过千亿,排在所有基金管理人第47位的中加基金,几乎是靠固收产品撑起来的,其权益规模仅不到20亿元如果仅对权益规模进行排名,在151家基金公司中,就要倒着往上找了
《华夏时报》记者就相关疑问以采访函的形式发送至中加基金,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权益基金数量少,规模小
数据显示,中加基金旗下共有61只基金,其中38只是债券型基金,占比超60%,混合型基金也以偏债型为主,偏股基金仅有9只,不仅数量少,规模也都很小这使得中加基金的权益规模不到20亿,只有总规模的五十分之一
与今年6月底相比,三季度末中加基金的管理规模增加了60亿,而权益投资的规模仅增加了10亿,恰好是8月和9月新发的两只偏股型基金,存量权益基金的规模几乎没有变化。。
9只偏股基金中,仅有今年成立的消费优选和喜利回报的产品规模突破4亿元,其余产品的规模皆乏善可陈,最迷你的新兴成长规模约为0.53亿,唯一的一只股票型基金规模也不过1.4亿元。截至发稿时,《长津湖》五天录得票房19.12亿,成为今年国庆档的代表作。
公司最早成立的权益基金是中加改革红利,2015年募集到2.28亿元,按照今年三季度末的规模计算,至今规模大约减少了一半以上,成立以来业绩最好的中加转型动力,2018年成立时募集到6.98亿元,三年多的时间遭到6成资金赎回。
中加基金董事长夏英在大股东北京银行工作了17年,2013年5月加入中加基金,历任副总经理,总经理现任总经理宗喆是外聘的高管,曾供职于银行和财富公司,加入中加后分管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工作,2018年7月升任总经理
有业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一般大股东对基金公司的要求主要有两点,提高规模和增加利润在资管行业,管理规模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渠道营销能力,银行在渠道中的优势最大,银行系基金自然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宗喆担任总经理3年多,中加基金共发行了39只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翻倍,终于突破了千亿大关,但其中只有6只权益基金利润方面,与同等规模的诺安基金相比,中加今年上半年相差1亿元
业绩不出彩
一般来说,权益基金的管理费为1.5%,而固收产品仅收取0.5%,这也是很多基金公司大力发展权益基金的主要原因。
有知情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中加基金一直都有心在权益市场上施展拳脚,但很难发展起来,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权益人才储备的不足,这与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奖励机制有关。
目前,中加基金旗下有17名基金经理,仅有李坤元,张一然二人是专门负责权益投资李坤元2019年12月加入中加,目前是公司权益投资负责人在此之前,她先后在信达澳银,东方和泰达宏利担任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既有权益基金,也涉及固收产品张一然是新生代基金经理,此前在私募工作,担任传媒和科技行业研究员他现在和李坤元共同管理着中加新兴成长,还未独挑大梁
李坤元管理的新兴成长和优势企业年内收益均超过30%,依然阻挡不了不断缩水的规模。
2020年,中加在成立7年后,终于有了第一只股票型基金——中加中证500指数增强,由钟伟管理从钟伟的过往经历来看,他擅长的是固收投资,目前他管理的另外一只基金的仓位也主要集中在债券投资方面
其他6只权益基金则由固收基金经理兼任,这反映在业绩上,6只基金年内收益都只能算中规中矩,没有脱颖而出的产品。
无法人尽其用
权益基金经理储备薄弱是一方面,但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基金经理只是一方面,背后的投研团队同样重要事实上,中加权益投研人员的数量和固收团队大体相当,宏观策略,大类行业研究员都很齐备
中加基金的第一只混合偏股型基金中加改革红利是在2015年8月成立,由公司当时的权益投资负责人张旭管理,募集到2.26亿元,打响了中加权益的第一枪。今年国庆档《战狼2》迎来大爆发,实现了连续逆势下跌的超强表现。
在此之前张旭曾在上市公司和投资公司工作,还担任过银华基金的投资经理中加在2015年将其挖来之后,先后为其发行了5只混合型基金
可是,不知是公司对张旭信心不足,还是历来依仗固收的中加放不开手脚,中加心享和中加心悦都由张旭搭档一位固收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从仓位来看,两只基金的投资均以债券投资为主,留给张旭的发挥空间不大
2018年成立的中加紫金和中加转型动力,发行时基金经理虽然只有张旭一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但很快,公司分别为两只基金各增聘一名固收基金经理共同管理中加紫金从去年三季度起,基金在股票上的资产配置越来越少,今年三季末仅有28.31%
2016年时,中加基金还为张旭发行了一只偏债型基金中加瑞盈2019年10月,张旭从中加离职,转投东兴基金担任投资总监两个月后,新的权益投资负责人李坤元加入,这次她能否获得足够大的空间去挽回中加基金失去的那些年,还要拭目以待
。~全文结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