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对财政政策发力预期升温
6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作了关于2022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报告指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六项工作,包括“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重点领域支出保障”等。
随着日前召开的国常会提出“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最近一段时间,业界对后续财政政策端“组合拳”发力预期走强。
广西大学副校长、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是非常必要的。在当前的经济状况下,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增加总量扩张力度,切实扩大内需;同时“提效”,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增后劲,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综合绩效。
“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确保了一定的财政支出力度,有效发挥了财政支出在稳增长、促就业、保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告诉记者,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向内发力”,加大投资、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将成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施力点。
那么,财政政策后续还有哪些主要的发力点?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建杰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是在专项债拉动投资上发力。地方政府专项债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后续可加快现有额度的发行使用进度,甚至可能盘活专项债务结存限额。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7日,年内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达到21881亿元,占全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的57.5%。李建杰预计,今年7月份、8月份专项债发行或将提速。
其次,李建杰表示,可发挥“准财政”工具优势。财政贴息、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均可能推出。“准财政”政策主要由央行、政策性银行等主导实施,将财政与“准财政”工具结合,有助于优化政策的组合、协同性。去年金融工具、贴息贷款分别投放7399亿元和2000亿元,后续有常态化运营的可能。
田利辉表示,继续加大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事项等专项转移支付工作也是后续重点发力方向。同时,对于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教育医疗等具有外溢公益性的产业也应扩大财政补助。
从减税降费角度看,近期已有多项政策出台。比如,6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2023年底前,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6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也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至此,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迎来第四次延期。
陈雳表示,总体来看,今年财政政策可从“质”和“量”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保持合理适度财政支出强度;另一方面,优化资金配置和结构、提高使用效益,并且更具可持续性。
~全文结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